
幫福隧道好“幫手”——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整體澆筑施工工藝
在傳統(tǒng)公路(鐵路)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過程中,通常采用簡易木模或組合鋼模板分段施工。但由于水溝電纜槽設計結構厚度較薄,施工工序繁瑣,循環(huán)時間長,小模板周轉損耗大,導致工人勞動強度高功效低,進度方面較為緩慢。而其脫模后溝槽棱角線條不順直、混凝土外露面表面粗糙、接縫密集、錯臺或“爆模”現象較多,對于特長隧道施工來說,耗時費力且成本高,無法保證澆筑質量及施工工期。
為了加快水溝電纜槽施工的進度,幫福項目部經過多方調查了解并認真研究了隧道水溝電纜槽移動施工工藝,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在幫福隧道推行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整體澆筑施工工藝,實現了隧道單幅左右側水溝電纜槽同時澆筑,在進度、成本及外觀質量和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隧道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整體施工,是在仰拱面上進行鋪設軌道(與二襯臺車原理一致),模架澆筑電纜槽設計長度為12m/循環(huán)。
模架設計根據水溝及電纜槽設計尺寸,將水溝模板與電纜槽模板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水溝與電纜槽澆筑整體一次成型。
單幅左右側水溝電纜槽模板均采用厚度為8mm的鋼板按設計斷面尺寸加工成單側兩個格子(包括水溝格子和電纜槽格子),在模板頂上預留一條槽作為混凝土入模通道,前后兩端采用鋼板進行封閉,端頭鋼板預留排氣孔。 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振搗時產生的氣泡能及時排除,確保混凝土密實性。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由一套液壓控制系統(tǒng)進行控制,由一名操作人員操作控制手柄即可實現模板的水平及垂直方向勻速移動,實現了模板平面位置及垂直方向的快速準確定位。 混凝土采用鐵皮自制溜槽與罐車放料的梭槽進行簡易連接,取掛方便,實現了罐車邊走邊放料,罐車梭槽可以實現左右側180°自由轉動,方便混凝土左右側放料操作,插入式振搗棒進行振搗,拆模由一名操作人員對液壓控制系統(tǒng)操控,實現了模板前后端垂直緩慢提升和水平移動,避免了棱角的損壞,在整體線型和外觀質量控制方面效果顯著,混凝土采用灑水或霧炮機噴霧進行養(yǎng)生。 “使用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整體澆筑施工工藝,不僅實現了隧道左、右側水溝電纜槽混凝土同步澆筑,還加快了混凝土澆筑速度,同時也減少了人工成本及大幅度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最主要的能夠保證隧道水溝電纜槽混凝土的實體質量、外觀質量及施工安全,但是不足之處是隧道加寬帶,因斷面寬度原因無法實現水溝電纜槽移動模架整體澆筑施工”。現場施工實際操作技術人員廖強講解道。 截止目前,幫福隧道進口已施工完成水溝電纜槽澆筑左幅共計2580m,右幅共計2697m,其中電纜溝身0.32m3/m,水溝0.43m3/m,合計0.75m3/m,共計完成3957.75m3。 【報道:和春輝 責任編輯:竇友啟】